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智能社会治理
“数字乡村大脑”激发乡村活力——枣庄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
来源:网信枣庄 作者: 时间:2022-08-05

    盛夏8月,走进峄城万亩石榴园,漫山石榴树郁郁葱葱,生机勃勃。“峄城年产石榴鲜果约1亿斤,石榴深加工等企业发展到77家,开发石榴汁、石榴酒、石榴茶、石榴口服液、石榴化妆品等系列产品20余种,小石榴因为这颗‘智慧脑’,已经成为了我国石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数据支撑。”峄城区石榴研究院院长吴成宝说。

    近年来,枣庄按照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战略部署,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,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,给乡村装上“数字乡村大脑”。

构建“1+N+N”建设模式,试点示范引领

   “数字乡村”既是乡村振兴的方向之一,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。近年来,山东省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,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”的重要支撑,谋思路、抓试点、定措施、强推进,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。枣庄市委网信办按照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战略部署,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,制定了《枣庄市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实施意见》《枣庄市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(2022-2025年)》,为数字乡村建设指明方向。

    各运营商主动对接枣庄各区(市)、镇(街),积极参与制定数字乡村规划、平台搭建及场景项目建设。如今,枣庄探索建立了一个数据平台、N个乡村微脑、N项定制化场景应用的“1+N+N”建设模式。山东移动围绕乡村振兴“五大板块”,在滕州西岗镇打造了标准版的镇级数字乡村平台,下步将在全省推广。枣庄联通利用钉钉平台,从村级需求出发打造数字乡村平台,在村级疫情防控、美丽家庭评选等方面,发挥积极作用。

    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各区(市)结合各自实际,打造一批特色创新案例。在推进4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的基础上,开展了省级试点建设,滕州西岗镇数字乡村平台、山亭冯卯镇线上微平台、峄城华沃智慧农业、5G石榴大数据分析平台等4个案例入选山东省数字乡村创新案例。为国家制定《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.0》,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。

    位于枣庄西北方向的滕州,依托现有“e呼善应”平台,以为解决企业、项目建设问题为核心,充实完善数字赋能“政策超市”,让企业对目前省市县政策、政策变动有更好了解,让平台成为“企业服务指南”;针对中小企业招聘、群众就业难题,搭建企业云招聘栏目,联合人社局及各企业打造线上人才服务平台,推出“云招聘”,通过贴公告、开直播专场等活动招才引智;针对企业复杂疑难问题成立市级平台,通过平台定期召开线上联席会议,多部门协作切实解决企业门前的“拦路虎”。

    滕州市政府事务推进中心联合市大数据中心,建设网络受理平台,整合现有各类渠道,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、“爱山东·枣庄”APP、市政府网站,将上级转办诉求、融媒体客户端、市长信箱等渠道受理的企业诉求,全部接入指挥平台,构建“扎口受理、闭环办理、分类处置、反馈考核”机制,确保企业诉求“件件有回音、事事有着落”。通过平台的模块化、可视化,企业诉求受理后,指挥平台和监督部门可全程跟踪落实情况,进一步倒逼诉求解决效率。

    从“企呼政应”到“e呼善应”,打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线上直通车。滕州的企业家可以在线上找到市直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,企业反映的诉求和问题让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能看到,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镇街为解决企业问题各出奇招。平台接收,线上沟通,高效办理,复审把关,及时回复,以信息化促成高效率,以高效率促成好口碑,打造亲清的政商氛围。

统筹协调,推进数字场景建设

    在试点地区示范引领下,枣庄市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,首当其冲的就是数字基础的提升。枣庄市骨干互联网一级节点城市,全市互联网带宽达到3000G,5G基站4600个,全市实现4G全覆盖,5G覆盖所有重点区域,雪亮工程监测点达到6万余路,社会综合治理平台覆盖所有村居,这些为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    采访中,枣庄市网信办相关人员表示,下一步要统筹协调,调动发挥数字乡村创新联盟支撑服务作用,加强各方资源整合。整合农业、电信、金融、科技等相关涉农单位和服务机构资源,搭建数字乡村的科研、创新、建设和服务平台,激发数字乡村内生动力。另外是推进数字场景建设,坚持因地制宜,分类推进,围绕《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.0》,加快督导试点区(市)、镇(街)围绕乡村智能治理、数字经济发展、数字党建、信息惠民等重点工作,全力打造数字应用场景,尽快显现建设成效,让枣庄数字乡村建设成果普惠“三农”。

    为了充分调动区(市)、镇(街)工作积极性,提升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中的比重,枣庄对数字乡村建设考核评价通报市、区(市)网信委,表扬先进,树立典型,传导压力,形成争先恐后的发展格局。

    在山亭区水泉镇,镇上开发的“大棚宝”应用程序,能提供24小时温湿度监测和实时高低温告警服务,农户可在手机实时接收信息,推动农业生产管理由经验化向科学化转变。凫城等镇在东凫山村东、西站点等分别安装视频监控各一处,提供火情监测、预警服务,实现通过手机终端随时查看、调阅视频画面,为森林防火工作研判、火情处置及统计提供支撑。冯卯镇依托温庄村设施大棚,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平台,融入“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”技术,借助智能终端,通过远程物联网系统,实现对农业生产现场气象、土壤、水源环境的实时监测,并对灌溉、施肥、环境控制等农业设施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;结合视频监控、智能预警等强大功能,实现随时随地掌握农作物生长状况及环境变化趋势,建立产品溯源体系,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标准线,增强产品的安全性和高质量。

激发乡村活力,赋能乡村振兴

    科技是推动“数字乡村大脑”运行的动力,但也只有懂得并响应乡村治理、乡村振兴的需求,才能让乡村发展插上数字化的翅膀。

   “我想知道就业社保的事,到哪里办、找谁办、怎么办,这些事手机扫一扫全能知道,真是太方便了。对我们村民太用心了,把服务送到了家门口!”山亭区李庄村村民纷纷对“数字门牌”赞不绝口。近年来,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结合“数字乡村”建设,全力打造高效便捷“掌上服务厅”,将片区民警、网格员信息及办事指南等内容融入农户“数字门牌”。村民通过扫描自家“数字门牌”便可获取办理结婚登记、申请创业贷款等48项便民服务信息。农户如确需“上门服务”,网格员、片区民警等可及时提供代办跑腿服务,实现群众办事零距离,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
    通过“榴乡诉递”网络综合治理平台的运用,将城乡综合治理、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方位实时管理深入到峄城区的各个角落,“榴乡诉递”打通了服务群众和企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峄城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郑均泳介绍,群众民生诉求、企业发展诉求、镇街执法诉求,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一键提交,部门可通过手机 APP接收任务、反馈进展,区领导可随时查看办理进度,基本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“一网统筹”。“自2019年运行以来,榴乡诉递平台累计办结各类诉求25.2万件,满意度99%,群众满意度提高了,营商环境明显改善,干部推动改革发展的劲儿头也足了。”郑均泳说。

    一部手机实时监测,完成田间地头、农场大棚农作物、畜牧全培植培育管理;一个平台汇聚信息,村里大事小事尽在掌握;一大批数字乡村项目的实施,让枣庄城乡间的“数字鸿沟”不断缩小,乡村生产生活更加便捷高效,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助推器。随着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枣庄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转变,展现出一幅幅智慧乡村新图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