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枣庄市网络举报平台欢迎您!

您的位置: 首页 > 网络辟谣

【真相“枣”知道】这5个“养生常识”,可能藏着健康风险

来源:薛城区人民医院 作者: 时间:2025-10-29


进入秋季,“贴秋膘”“多吃梨润肺”“喝蜂蜜防秋燥”等说法开始刷屏,不少人跟着调整饮食。但从医学角度看,这些看似合理的“常识”,若盲目遵循反而可能伤身体。今天就来逐一辟谣,帮你避开秋季饮食误区。

误区1:“贴秋膘”就是多吃肉,越补越好?

谣言依据:民间认为“夏天苦夏瘦了,秋天要多吃肥肉补回来”,觉得脂肪能抗寒、增强体力。

医学辟谣:秋季确实需要适当补充能量,但“贴秋膘”≠“猛吃肉”,尤其是高脂肪、高胆固醇的红肉(如肥肉、动物内脏)。

对健康人群:过量摄入红肉会增加胃肠负担,还可能导致热量超标,诱发肥胖、高血脂;

对特殊人群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痛风患者若盲目“贴膘”,可能加重病情(如痛风患者吃多红肉会升高尿酸)。

正确做法:“贴秋膘”应“精准补”——优先选优质蛋白(如瘦肉、鱼虾、鸡蛋、豆制品),搭配杂粮(如燕麦、玉米)和蔬菜,既能补能量,又不增加身体负担。

误区2:“秋燥伤肺”,多吃梨就能润肺?


谣言依据:梨水分足、口感甜,被认为是“润肺神器”,有人甚至每天吃2-3个,或煮成梨汤当水喝。

医学辟谣:梨的优势是补水、补充维生素,但“润肺”效果缺乏明确医学证据,且过量吃反而可能伤脾胃。

从性味看:梨偏寒凉,脾胃虚寒的人(平时容易腹泻、怕冷、吃凉食胃痛)多吃会加重不适,可能导致腹胀、大便稀溏;

从糖分看:梨的含糖量约8%-15%,糖尿病患者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波动,即使是煮梨汤,也建议少放糖、浅尝即可。

正确做法:健康人每天吃1个梨(约200-300克)即可,搭配温水、银耳等温和食材;脾胃弱的人可将梨蒸熟吃,减少寒凉刺激,同时控制食用量。

误区3:喝蜂蜜水防秋燥,晨起空腹喝效果最好?


谣言依据:蜂蜜能“润燥”,不少人习惯早上空腹喝一杯蜂蜜水,觉得能通便、补水。

医学辟谣: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(占比约70%-80%),“防秋燥”本质是靠水分,而非蜂蜜本身;且晨起空腹喝蜂蜜水,对两类人风险高:

胃酸过多/胃溃疡患者:空腹时胃酸浓度高,蜂蜜会刺激胃黏膜,可能加重反酸、胃痛;

血糖异常人群:空腹喝蜂蜜水会让血糖快速升高,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避免。

正确做法:若想喝蜂蜜水,建议饭后1-2小时喝(避免刺激肠胃),每天用量不超过1-2汤匙(约20克);防秋燥更推荐直接喝温水,或用淡盐水漱口(清洁咽喉)。

误区4:秋季要“少辛多酸”,完全不能吃辣?

谣言依据:中医有“秋食宜收不宜散”的说法,认为辛辣食物(如辣椒、生姜)“发散”,会加重秋燥,因此建议完全忌口。

医学辟谣:“少辛多酸”是相对概念,不是绝对“禁辣”。秋季气候干燥,过量吃辣确实可能刺激咽喉、导致上火(如咽痛、便秘),但适量吃辣反而有好处:

辣椒中的辣椒素能促进胃肠蠕动,改善秋季常见的“消化慢”问题;

对怕冷的人,少量辣能促进血液循环,帮助身体保暖。

正确做法:根据体质调整——容易上火、口干舌燥的人,减少辣椒、火锅等重辣食物;脾胃好、怕冷的人,可偶尔吃清淡的辣(如用生姜炒菜、少量泡椒),避免“无辣不欢”即可。

误区5:秋季吃螃蟹“补蛋白”,越肥越要多吃?


谣言依据:秋季是螃蟹旺季,民间认为螃蟹“高蛋白、滋补”,有人一次能吃3-4只。

医学辟谣:螃蟹确实含优质蛋白,但并非“吃得越多越好”,盲目多吃反而可能引发健康问题:

 嘌呤含量高:螃蟹(尤其是蟹黄、蟹膏)属于中高嘌呤食物,痛风患者或高尿酸人群吃多了,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;

胆固醇高:蟹黄中的胆固醇含量约267mg/100g,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(300mg)的80%,高血脂、心血管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量;

卫生风险:未彻底煮熟的螃蟹可能携带寄生虫(如肺吸虫),生吃或吃醉蟹会增加感染风险。

正确做法:健康人每次吃1只(约100-150克)即可,且务必彻底蒸熟(水开后再蒸15-20分钟);痛风、高血脂患者尽量少吃,或只吃少量蟹肉(避免蟹黄、蟹膏)。


其实秋季饮食没有绝对的“能吃”或“不能吃”,关键是结合自身健康状况——比如脾胃弱的人少碰寒凉食物,血糖高的人控制糖分摄入,痛风患者避开高嘌呤食材。

记住:均衡饮食(主食+蛋白+蔬菜合理搭配)、适量摄入、注意卫生,才是秋季饮食的“健康密码”,比盲目相信“养生谣言”更有效。

枣庄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版权所有
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
鲁ICP备17010776号-1 技术支持: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