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热浪席卷而来,“中暑”二字成为不少人挂在嘴边的高频词。有人觉得只有烈日下暴晒才会中招,有人认为猛灌冰水能快速降温,还有人坚信休息片刻就能缓解症状……这些看似合理的认知,实则暗藏隐患。今天,就让我们揭开“中暑”迷雾,用科学的知识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夏日健康。

很多人以为气温没超过40℃就安全,大错特错!除了高温,高湿度环境也会增加中暑风险。在湿度大的环境中,汗液不易蒸发,人体散热困难,即使温度不是特别高,也可能中暑。比如南方的梅雨季节,气温虽然在30°C左右但湿度很大,人在户外活动时间长了也容易中暑。

年轻人虽然新陈代谢快、身体机能较好,但如果在高温环境中不注意防护同样会中暑。比如年轻人在户外进行长时间的打篮球、踢足球等运动,不及时补充水分和休息,就可能中暑。

很多人认为中暑就一定会体温升高其实不然。在中暑的先兆和轻度阶段体温可能正常或仅有低热。另外,当出现热射病这种严重中暑类型时,除了表现为病人全身无汗、高热,还会出现意识不清、大小便失禁、抽搐等。

中暑后身体不仅缺水,还会丢失大量盐分。如果只大量喝白开水,会稀释血液中的盐分,导致血液渗透压降低,引发水中毒,出现头晕、乏力、呕吐等症状,严重者还会导致脑水肿昏迷。
正确做法是:适量补充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。

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,会使皮肤血管迅速收缩,导致身体散热困难,影响体温调节。
正确的做法应该是: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待体温有所下降后,再进入温度适宜的空调环境。

酒精擦身可能会使皮肤血管收缩,影响散热。而且酒精会通过皮肤吸收,对于儿童、体质虚弱者等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,比如损伤皮肤、过敏、肝脏和神经系统损害。
正确的做法可以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来降温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