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热起来了,不少人会选择去刮痧去暑气,刮痧作为中医最常见的外治手法之一,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规养生手段之一。刮痧对人体有哪些好处?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刮痧?是不是出痧越多疗效越好呢?今天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了解刮痧。

一、什么是刮痧
刮痧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,运用刮痧器具施术于体表的一定部位,形成痧痕,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。 刮痧时,可选用刮痧板、古钱、玉石片、金属针具等光滑坚硬的刮痧器具,再配合具有润滑或者兼有药理作用的清水、麻油、石蜡油或者红花油、刮痧专用的活血剂等刮痧介质,在皮肤上反复多次刮拭至皮肤发红或者皮下出现痧痕。刮痧的基本原理源于经络理论,通过对十二皮部的良性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、行气活血、调整脏腑的功能。
二、刮痧疗法慎用证和禁忌证
(一)有出血倾向的疾病,忌用刮痧治疗或者慎用刮痧治疗,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、过敏性紫癜、白血病等,不宜应用。
(二)凡危重病症,如急性传染病、重症心脏病等,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,如果没有其他办法,可用刮痧进行暂时的急救措施,以争取时间和治疗的机会。
(三)新发生的骨折患者不宜刮痧,需待骨折愈合后方可在患部刮痧。外科手术瘢痕处亦应在2个月以后方可局部刮痧;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,瘢痕局部处慎刮。
(四)传染性皮肤病如疖肿、痈疮、瘢痕、溃烂及皮肤不明原因的包块等,不宜直接在病灶部位刮拭。
(五)年老体弱者、过饥过饱、过度疲劳、醉酒者不要刮痧,妊娠妇女的腹部、妇女经期下腹部及女性面部,忌用大面积泻法刮拭。
(六)对刮痧恐惧或过敏者,忌用刮痧。
(七)孕妇、妇女经期,禁刮下腹部及三阴交穴、合谷穴、足三里穴等穴位。
(八)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。
三、刮痧的误区
很多人认为,刮痧的时间越长越好,把皮肤刮出红色甚至是紫色的痧痕来才能起到更好的疗效,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。刮痧不当,不但不会起到调理养身的作用,还会导致身体虚弱。刮痧时,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,出痧多少和刮痧效果没有必然的联系。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,一般情况下,血瘀证出痧多;实证、热证出痧多;虚证、寒证出痧少;服药过多者,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;肥胖者与肌肉丰满者不易出痧;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;室温低时不易出痧。刮痧力度不宜过大,太大容易破坏皮肤屏障引起皮肤的局部红肿感染,或是损伤肌肉导致疼痛。刮痧的频率因人而异,不过要等上一次刮痧的痧痕完全消退,才能继续刮痧。
四、关于痧象
清代医家郭志邃在《痧胀玉衡》中将痧分为三种情况,一是肌肤之痧,二是血肉之痧,三是脏腑之痧。
不同层面的痧则颜色不同:
浅层的肌肤之痧较为鲜红。
血肉之痧颜色偏紫红、较深。
脏腑之痧颜色多呈现紫黑色。
痧象的具体颜色代表着什么?
黑色痧——寒证;
深红色痧——热症;
鲜红色痧——阳虚火旺;
紫黑痧——积寒重;
淡青、发紫块——气虚血瘀。
五、刮痧注意事项
(一)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,由专业医师进行辨证治疗,刮痧途中如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告知医师。
(二)刮痧治疗使汗孔开泄,邪气外排,要消耗体内部分的津液,故刮痧后需要饮温水一杯,休息15~20分钟。
(三)刮痧治疗后,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,需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,方可洗浴,一般约2~3小时。
(四)刮痧后不建议艾灸,可以艾灸后刮痧。
(五)刮痧后清淡饮食,避免过多油腻厚重食物,不要饮酒。
刮痧虽好,酌情而为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