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偏方治大病”“保健品替代药物”“中药无毒副作用”等等用药谣言泛滥成灾,用药谣言不仅浪费医疗资源,更可能延误治疗、加重疾病,甚至危及生命。以下从科学角度剖析常见用药谣言,请大家速速查收!

抗生素是万能消炎药,感冒发烧赶紧吃

真相: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,对病毒(如流感病毒)完全无效。
科学依据:70%以上的感冒由病毒引起,滥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菌群,增加耐药风险。
正确做法:发热或感染时需通过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,遵医嘱用药。

中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,可以长期服用

真相:中药同样存在毒性风险,需严格遵循剂量和疗程。
科学依据:《中国药典》明确标注了何首乌、马兜铃、附子等60余种中药的毒性及限量标准。研究显示,长期服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导致不可逆肾损伤,甚至引发尿毒症。
正确做法:中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盲目追求“纯天然”。

吃保健品能代替药物治疗慢性病

真相:保健品无法替代药物,盲目依赖可能加重病情。
科学依据:根据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》,保健品不得宣称治疗功能。例如,鱼油可辅助调节血脂,但无法替代他汀类药物。高血压患者停用降压药改服保健品,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3倍。
正确做法:慢性病患者需坚持规范用药,保健品仅作为饮食补充,且需与医生沟通。

症状消失就停药,减少药物伤害

真相:擅自停药可能引发疾病复发或耐药性。
科学依据:高血压、糖尿病等需终身用药的疾病,停药可能导致血压、血糖反跳性升高。抗生素疗程不足易诱导细菌耐药,如结核病需至少6个月规范治疗。
正确做法:严格遵循医嘱完成疗程,慢性病用药调整需通过医学评估。

药量加倍好得快,自行调整没关系

真相:超剂量用药可能引发中毒或器官损伤。
科学依据:对乙酰氨基酚(扑热息痛)超量可导致急性肝衰竭。缓释制剂若掰开服用,可能因药物突释引发低血压或心律失常。
正确做法:严格按说明书或医嘱用药,缓释剂、肠溶片不可破坏剂型。